泰州地处江苏中部,长江北岸。1996年8月,经国务院批准,将原扬州市一分为二,组建地级泰州市。现下辖靖江、泰兴、兴化三个县级市,姜堰、海陵、高港三区和医药高新区和农业开发区,总面积5797平方公里,总人口508.51万。其中市区面积428平方公里,人口60万。
泰州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。周秦时称海阳,东晋设海陵郡,南唐时建泰州,素有“汉唐古郡,淮海名区”之称,古时海陵曾与金陵(南京)、广陵(扬州)、兰陵(常州)齐名华夏。自古以来,这里就是商贾云集、人文荟萃之地,唐代书法评论家张怀瓘、宋代教育家胡瑗、元末明初文学家施耐庵、明代“泰州学派”创始人王艮、明清评话宗师柳敬亭、清代“棋圣”黄龙士、文学艺术家郑板桥、文艺理论家刘熙载、当代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等都是泰州历代名贤中的杰出代表,他们在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曾写下辉煌的篇章。
泰州是一座可歌可泣、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。宋有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范仲淹带领人民筑堤拦海,喝退海潮三百里的壮举,有精忠报国、壮怀激烈的岳飞在此率部抗金所留下的一个个悲壮的英雄故事;元末明初有称雄江淮14年的农民英雄张士诚,等等。中国共产党诞生后,在党的领导下,泰州人民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。土地革命时期,苏中地区第一个党组织(中共泰兴独立支部)、第一个苏维埃政权(古溪区苏维埃政府)、第一支革命武装(红十四军)都诞生于此。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期间,陈毅三进泰州城,联李抗日,成为我党统战史上的光辉典范;黄桥决战、七战七捷,成为我军以少胜多、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;泰州白马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,百万雄师过大江的东线第一帆由这里升起。抗美援朝时期,泰州的好儿男特级英雄杨根思血洒朝鲜战场。
泰州是一座通江达海、兼容并蓄的滨江开放城市。八千年前,这里曾是海的故乡。沧海桑田,大浪淘沙,留下四海英雄豪杰、八方文人志士的深深足迹。几千年来,江、海、淮水激荡于此,吴、楚、越和中原文化交融于此,孕育了泰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。
泰州是一座充满活力、正在崛起的新兴工贸城市。地级泰州市的组建,使古老的泰州焕发了青春。近年来,全市人民牢记胡锦涛总书记“把泰州建设得更加美好”的殷切嘱托,围绕“五年总量翻番,八年全面小康”的奋斗目标,聚精会神搞建设,一心一意谋发展,大力推进泰州的加快发展。全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,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,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,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,人民生活水平已经实现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,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。泰州是全国文明城市、国家卫生城市、全国双拥模范城市、国家环保模范城市、国家园林城市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。
泰州滨江近海,有良好的区位优势、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。江阴长江大桥通车,京沪、宁通、宁靖盐高速公路,新长、宁启铁路纵横全境。泰州拥有100公里长江岸线,其中-10米以下的深水岸线达60多公里,被誉为“黄金水道”中的“黄金江岸”。规模工业是泰州经济的显著特色。医药、机电、化工、船舶修造、新材料、纺织等六大产业集群特色鲜明。春兰集团、扬子江药业集团、陵光集团、LG公司、兴达钢帘线公司、梅兰集团等企业集团不断壮大。“鱼米之乡”泰州是国家重点粮棉、蔬菜和水产品生产基地。戴南、张郭等一批新型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迅速崛起。
泰州教育、文化、卫生、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源远流长,基础深厚。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,已创办泰州学院、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、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等多所本科层次的院校。在江苏省泰州中学等数十所名校带动下,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泰州学子走向全国各大高等学府。近年来,文化事业、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,一批现代化的文化场馆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。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改革发展全面推进。商贸、通讯、交通、电力、信息、金融等行业机构齐全,设施先进。
500万泰州人民振奋精神,开拓进取,正在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、建设更加和谐美好的新泰州做出不懈努力。
|